午夜大胆裸体a级人体片,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午夜伦理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

2015年4月自學考試00060《財政學》考試前復習資料

來源 : 湖北自考學院 更新時間 : 2019-07-23 瀏覽次數 : 890

導讀:提供自考00060財政學名詞解釋文檔免費下載,摘要:名詞解釋1.私人個別需要:就是普通意義上的社會成員的個人需要或個別需要,它建立在個人或家庭的基礎上,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提出的需要.2.社會公共需要: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或集合的需要.他建立在整個社會的基礎上,是以整個社會為單位提出的要求.3

自考00060財政學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1. 私人個別需要:就是普通意義上的社會成員的個人需要或個別需要,它建立在個人或家庭的基礎上,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提出的需要.

2. 社會公共需要: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或集合的需要.他建立在整個社會的基礎上,是以整個社會為單位提出的要求.

3. 私人物品或服務:是指用于滿足私人個別需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費的競爭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務.

4. 公共物品或服務:是指用于滿足社會整體的需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務.

5. 財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于生產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活動.可簡稱為政府的收支活動.(三個基本特征)

6. 資源配置:是指通過對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使其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7. 政府支出:政府提供或生產公共物品或服務而出資,撥款以及進行各種支付的過程

8. 政府收入:政府為籌措滿足提供或生產公共物品或服務所需的資金而征稅,舉債,收取國有企業(yè)利潤以及各種費用的過程.

10. 財政支出:也稱為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支出的一切費用的總和.

11. 購買性支出 :又稱為消耗性支出,是政府購買物品或服務的活動,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的或者用于國家投資所需的物品或服務的支出.(行政管理費,各部門的撥款)

12. 轉移性支出 :直接表現為資金無償的單方面的轉移,這類支出主要是指政府部門用于養(yǎng)老金,補貼,債務利息,失業(yè)救濟金等方面的支出.

13. 預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維持社會秩序和保衛(wèi)國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國內外敵對力量的破壞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生活穩(wěn)定的支出.(國防,警察,法庭,監(jiān)獄和政府行政

部門的支出)

14. 創(chuàng)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會秩序更為良好,經濟順利發(fā)展的支出.(經濟,文教,衛(wèi)生和社會福利)

15. 可控制性支出:是指不受法律和契約的約束,可以根據政府部門根據每個預算年度的需要分別決定或加以增減的支出

16. 不可控制性支出:是根據現行法律和契約所必須進行的支出.也就是說,在法律或契約的有效期間內必須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準時如數支付,不得任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任意消減

其數額.(失業(yè)救濟,食品卷補貼/債務利息,對地方政府的補助)

17. 科教文衛(wèi)支出:是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項支出的簡稱.主要包括科技支出,文化事業(yè)支出,教育支出和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科教文衛(wèi)諸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在現代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

要的決定作用,但它們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公共需要.因此,從總體上說,為了促進這些事業(yè)的發(fā)展,政府和社會公眾應當共同出資.

18. 特殊利益支出:是指對社會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業(yè)給予特殊利益的支出.(教育支出,醫(yī)藥支出,企業(yè)補助支出,債務利息支出)

19. 普雷斯特法則:20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普雷斯特曾經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支出經濟性質結構進行了比較.從其統計的數據來看,發(fā)達國家政府轉移性支出所占比

重比發(fā)展中國家同類指標高出許多;而發(fā)展中國家購買性支出所占比重比發(fā)達國家同類指標高出很多.

20. 邊際財政支出傾向※:是指財政支出增長額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額之間的比率.

21. 財政支出彈性:是指財政支出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的比率.

22. 效益:從經濟學的一般意義上講,就是人們在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中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 .

23. 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是指財政資金的耗費和經濟成果之間的對比關系.

24. 財政支出的政治效益:是指財政資金的耗費與社會效果之間的對比關系.

25. 微觀效益:是指每一筆財政支出項目所帶來的具體效益

26. 宏觀效益:是指通過對財政支出總量和結構的安排與調整所產生的有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全局以及人民整體,長遠利益的效果.

27. 財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 :就是把預算資金的使用劃分為若干項目或方案,分別就每個項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在此基礎上,對不同項目和不同方案之間進行比較,

確定其優(yōu)先采用的次序,并摒棄那些社會邊際成本超過社會邊際效益的項目和方案.

28. 貼現率※:指任何一筆資金相隔一年之后平均增值的百分比率.

29. 財政收入:也成為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保證財政支出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

30.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借政治權利,按照特定的標準,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強制性,固定性,無償性】

自考00060財政學名詞解釋

31. 國有資產收益:是國家憑借國有資產所有者的身份,以利潤上繳,租金,股息,紅利和權益轉讓等形式取得收入的一種形式.

32. 公債:是國家為履行其職能的需要,依據信用原則,有償,靈活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自愿性,有償性,靈活性】

33. 政府收費:是國家政府機關或事業(yè)單位在提供公共服務,實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設施的使用時,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費用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有償性,不確定性,非規(guī)范性】

34. 無償收入:是指國家憑借政治權利征收的稅收收入. 主要用于滿足國家行政管理,國防,社會科學文教衛(wèi)生等消費性的經費支出.

35. 有償收入:主要是指債務收入,用于彌補財政赤字和國家的經濟建設支出

36. 中央財政收入:是指按照財政和預算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財政管理體制的規(guī)定,由中央政府集中支配使用的財政資金.

37. 地方財政收入:是指按照財政和預算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財政管理體制的規(guī)定,劃歸地方政府集中籌集和支配使用的財政資金.

38. 經常性收入:是指在連續(xù)的財政年度里均可獲得的穩(wěn)定的收入【稅收收入,國有資產收益】

39. 臨時性收入:是指非連續(xù)的不穩(wěn)定收入.

40. 絕對規(guī)模:就是一國貨幣單位表示的財政收入的實際數額。

41. 相對規(guī)模:是指財政收入實際數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等宏觀經濟指標的比重.

42. 納稅人:也稱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上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人.

43. 負稅人:是指稅收負擔的最終承擔者。

44. 稅源:是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種已經形成的各項收入.(主要是工資,利息,利潤,地租等)

45. 稅率:是所課征的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數量關系或比例,也就是課稅的尺度.

46. 稅本:是稅收收入來源的根本,是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各項收入的來源地.

47. 統一比例稅率:即對一個稅種只規(guī)定一個稅率. 如企業(yè)所得稅采用的稅率為33%

48. 差別比例稅率:即對一個稅種規(guī)定不同比例的稅率.【產品差別比例稅率,行業(yè)差別比例稅率,地區(qū)差別比例稅率】

49. 邊際稅率:是最后一單位稅基適用的稅率,也就是稅額增量與課稅對象數量之比

50. 平均稅率:則是實際納稅額與課稅對象的比例。

51. 比例稅率:是對同一課稅對象,不論其金額大小,只規(guī)定一個同一比例的稅率。

52. 累進稅率※:是按課稅對象數額的大小,將其劃分為若干等級,每一等級由低到高分別規(guī)定相應的稅率,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數額越小稅率越低.

53. 全額累進稅率:是指將課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每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規(guī)定稅率,把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按照與之相對應的稅率征稅,即按課稅對象適應的最高幾

次的稅率統一征稅.。

54. 超額累進稅率:是指將課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每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規(guī)定稅率,一定數額的課稅對象按級距分別適用不同的稅率,各等級分別計算稅額,然后進行

加總,得到最終的應納稅額.

55. 超濾累進稅率:是指當征稅對象體現為計稅基數的一定比例時,把這一比例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若干級距,對每個級距分別設計的稅率。

56. 累退稅率 :是按照課稅對象數額的大小,規(guī)定不同等級的稅率,課稅對象數額越大,適用稅率越低。

57. 定額稅率:也稱固定稅額,是按單位課稅對象直接規(guī)定的一個固定稅額,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

58. 稅收固定性:是指國家征稅必須按照法律事先規(guī)定的標準,明確稅收的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或稅額以及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等征稅規(guī)范.這些事先規(guī)定的事項對征納雙方都有約

束力,征收機關和納稅人均不得隨意變更標準.固定性是無償性和強制性的必然要求。

59. 財產稅:是對納稅人的財產按數量或價值額課征的稅收.

60. 流轉稅:是對商品或服務買賣的流轉額課征的稅收。

61. 從量稅:以計稅對象的重量,件數,容積,面積等作為計稅依據,按照預先確定的單位稅額計征,也稱為“從量計證”

62. 從價稅:以課稅對象的價格作為計稅依據,按照預先確定的比例計征,也稱為“從價計征”

63. 價內稅:凡是稅款構成商品或服務價格組成部分的.

自考00060財政學名詞解釋

64. 價外稅:凡是稅款作為商品或服務價格以外附加的.

65. 經常稅:用以保證國家經常性費用的支出需要的.它每年按法律規(guī)定連續(xù)的課征,除非稅率或其他稅制規(guī)定需要變動,一般不需要再經立法機關審議.

66. 臨時稅:是出于某一特定目的,或者國家處于非常時期而特別征收的稅.它只是在規(guī)定年度內才能課征,必須由立法機關審議通過.

67. 公債:就是政府舉借的債,它是政府為履行其職能的需要,依據信用原則,有償,靈活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68. 公債依存度:是指當年的政府債務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静怀^15%-20%,中央財政的國債依存度{當年的國債收入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不能超過25%-35%】

69. 公債償債率:是指當年的公債還本付息額與政府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 【國際警戒線10%】

70. 公債負擔率:是指當年公債累計余額與當年經濟總規(guī)模的比例關系.【不能超過45%】

71. 居民應債率:是指公債余額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比例關系.【小于100%即可】

72. 規(guī)費:是政府部門為公民提供某些特定服務或實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續(xù)費和工本費。

73. 使用費:是政府對公共設施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標準收取的費用,一般發(fā)生在公路,橋梁等設施的使用上。

74. 財政承債能力指標:主要是從考察政府財政對公債換本付息能力的角度來衡量公債的規(guī)模,主要包括國債依存度和國債償債率兩個具體的指標

75. 社會應債能力指標:主要從考察社會經濟對公債的承受能力以及公債購買者對公債購買能力的角度來衡量公債的規(guī)模,主要包括公債負擔率和居民應債率兩個具體的指標

76. 稅收公平原則:是指政府征收要使各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并使各個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均衡。

77. 受益原則:亦稱‘利益說’,即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中獲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獲得利益多者應多納稅,獲得利益少者可以少

納稅,不獲得效益者則不納稅。

78. 支付能力原則:亦稱‘能力說’,即根據納稅人的支付能力,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支付能力大者應多納稅,支付能力小者可少納稅.無支付能力者則不納稅。

79. 稅收效率原則:就是要求政府征稅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行政的管理效率.

80. 稅收轉嫁※:就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之后,通過種種途徑而將稅收負擔轉移給他人的過程.

81. 稅收歸宿:是指稅收負擔的最終歸著點或稅收轉嫁的最后結果.

82. 前轉:即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通過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的方法,向前轉移給商品或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的一種形式.

83. 后轉:即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以壓低生產要素進價或降低工資,延長工時等方法,向后轉移給生產要素的提供者負擔的一種形式。

84. 消轉:即納稅人對其所納稅款,既不向前轉嫁,也不向后轉嫁,而是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生產技術等方法,補償其納稅損失,使支付稅款之后的利潤水平不比納稅前低,從而使稅負

在生產發(fā)展和收入增長中自行消失。

85. 稅收成本:是指在稅收征納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各類費用支出.

86. 稅收制度:簡稱稅制,是國家按一定的政策,原則構建的稅收體系。

87. 抵免法:是指行使居民稅收管轄權的國家在對本國居民的國外所得征稅時,允許其用國外已納稅款沖抵在本國應繳納的稅收,從而實際征收的稅款為該居民應納本國稅款與已納外

國稅款的差額。

88. 營業(yè)稅:是對規(guī)定的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全部收入征收的一種稅。

89. 關稅:是海關依法對進出境的貨物,物品征收的一種稅。

90. 個人所得稅:是對本國居民的境內外所得和非居民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91. 企業(yè)所得稅:是指國家對境內企業(yè)(外商企業(yè)除外)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92. 資源稅:是為了體現國家的利益,促進合理開發(fā)利用資源,調節(jié)資源級差收入,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采應稅資源產品征收的一種稅。

93. 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是以城鎮(zhèn)土地為征稅對象,對占用國家和集體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按土地使用面積征收的一種稅。

94. 土地增值稅:是對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筑物及其附著物并取得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就其轉讓房地產所取得的增值額征收的稅種。

95. 耕地占用稅:是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對占用農用耕地建房或從事其他非農業(yè)建設的單位和個人,按其實際占用的耕地面積一次性征收的稅種。

96. 城市維護建設稅:簡稱城建稅,是國家為城市建設和維護籌集資金,而向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yè)稅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實際繳納的‘三稅’稅額征收的一種稅。

自考00060財政學名詞解釋

97. 房產稅:是以房產為征收對象,依據房產價格或房產租金收入向房產所有人或經營人征收的一種稅。1986年9月15日

98. 車船使用稅:是對行駛于我國境內公共道路的車輛和航行于境內河流,湖泊或者領海的船舶,按其種類定額征收的一種稅。

99. 印花稅: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書立,使用和領受具有法律效力的憑證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

100. 契稅:是在房屋買賣,典當,贈與或交換訂立契約時,由承受人繳納的一種稅。

101. 國際稅收:是指涉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財政利益的稅收活動.它反映著各自國家政府對跨國納稅人行使征稅權利而形成的國家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102. 稅收管轄權:是國家在稅收領域中的主權,是一國政府在征稅方面所行使的管理權力及其范圍。

103. 地域稅收管轄權:又稱為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即國家對來源于該國境內的全部所得以及存在于本國領土范圍內的財產行使征稅權利,而不考慮取得所得收入者和財產所得者

是否為該國的居民或公民。

104. 居民稅收管轄權:也成為居住稅收管轄權,即國家對該國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所得和財產行使征稅權利,而不考慮該納稅居民的所得是來源于國內還是國外 105. 公民稅收管轄權:也稱為國籍稅收管轄權,即國家對具有本國國籍的公民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全部所得和財產行使征稅權利,而不考慮該公民是否為本國居民,也不考慮該公民的所

得是來源于國內還是國外,

106. 國際重復征稅: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同一時期內,對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統一納稅人或不同納稅人的同一征收對象或稅源,征收相同或者類似的稅收。

107. 國際避稅※:是指跨國納稅人利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國家的稅法和國際稅收協定的差別,漏洞,特例和缺陷,來規(guī)避或減輕其國際納稅義務的行為。

108. 國際逃稅:是指跨國納稅人采取虛報,隱瞞,偽造等各種非法的稅收欺詐手段,以達到逃稅或減少其國際納稅義務的違法行為。

110. 公債管理的流動性效應 :是指在公債管理上通過調整公債的流動性程度,來影響整個社會的流動性狀況,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性或緊縮性的影響。

111. 公債管理的利息率效應:是指在公債管理上通過調整公債的發(fā)行利率或實際利率水平,來影響金融市場利率的升降,從而對經濟施加擴張性或緊縮性的影響。

112. 財團包銷:即財政部門與銀行,信貸機構和證券商等組成的金融財團通過談判并簽訂合同,由后者對公債實行包銷。

113. 中央銀行包銷:即由中央銀行負責包銷公債。

114. 外債 :就是政府部門及其相關機構對外舉借的債務。

115. 收益拍賣:即固定公債的出售價格,認購者對固定價格的利息率,也就是投資收益率進行投標。

116. 競爭性出價:即財政部門事先公布公債的發(fā)行量,認購者據此報出愿意接受的利率和價格。

117. 非競爭性出價:即一般小額認購者或不熟悉此項業(yè)務的認購者,可以只報出擬購買公債的數量,發(fā)行機構按當天成交的競爭性出價的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平均價格將公債出售給他

們.

118. 分期逐步償還價:是對一種公債規(guī)定幾個還本期,每期償還一定比例,直到公債到期時,本金全部償清。

119. 抽簽輪次償還價:是在公債存在期限內,通過定期按公債號碼抽簽對號以確定償還一定比例的公債,直至償還期結束,全部公債皆中簽償清為止。

120. 公債的發(fā)行價格:就是公債初次買賣的出售價格或購買價格。

121. 以新替舊償還法:是政府通過發(fā)行新債券來兌換到期的舊債券,以此達到償還公債的目的.

122. 公債市場 :就是指政府債券得以發(fā)行并完成轉讓所依存的市場.

123. 外債的期限結構:是指在一國所借的外債中,短期和中長期債務的構成.

124. 公債流通市場:也稱為公債二級市場,是指轉讓已經發(fā)行公債的市場。

125. 交易所交易:就是公債的轉讓是通過專門設立的證券交易所來進行的交易。

126. 柜臺交易:是指公債的轉讓通過公債經銷商或中介機構設立的交易柜臺來完成,經銷商或中介機構可以與公債持有者或資金持有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易.

127. 電子系統交易:實際上是通過一種無形市場來完成公債的轉讓的,這種交易方式不像交易所交易和柜臺交易那樣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可以使公債交易更加高效,便捷.

128. 主權外債 :是指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或其授權機構代表國家舉借的,以國家信用保證對外償還的外債。

自考00060財政學名詞解釋

130. 政府預算※:是指政府在每一個財政年度全部財政收支結構的一覽表,也就是政府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

131. 預算年度:也稱為財政年度,是指編制和執(zhí)行預算所應依據的法定時限,也就是預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基本上為一年

132. 歷年制預算:即從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把公歷年度的起止日期作為預算收支的起止日期,我們稱之為歷年制.

133. 跨年制預算:即從某年某月某日起至次年某月某日止,我們稱之為跨年制.

134. 單式預算:是指政府財政收支計劃通過一個統一的計劃表格來反映

135. 復式預算 :是指政府的財政收支計劃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劃表格來反映.

136. 增量預算※:是指財政收支計劃指標是在以前預算年度的基礎上,根據新預算年度的經濟發(fā)展情況加以調整后確定的.

137. 零基預算:是指財政收支計劃指標的確定,只以新預算年度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為依據,而不考慮以前的財政收支狀況

138. 預算外資金※:是指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企業(yè)主管部門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機構為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依據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規(guī)章而

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的未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各種財政性資金.

139. 預備費:是指在預算編制時預留的資金,主要用于預算執(zhí)行中的自然災害救災之處以及其他難以預見的特殊支出 1%-3%

140. 預算周轉金:是指各級政府為調劑預算年度內季節(jié)性收支差額,保證及時用款而設置的周轉資金. 4%

141. 財政政策※ :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政府收支規(guī)模和收支平衡狀況,進而影響經濟活動水平的指導原則以及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142. 政府支出乘數:是指國民收入的變動量與所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支出的變動量之間的比率.

143. 政府稅收乘數:是指國民收入的變動量與所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稅收的變動量之間的比率

144. 平衡預算乘數定理※:政府支出和稅收的同事等量增加,對國民收入仍有擴張作用,其擴張的規(guī)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稅收的增加量;政府支出和稅收的同時等量將少,對國民收入仍有

收縮作用,其收縮的規(guī)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稅收的減少量.

145. 財政政策的目標:是指通過財政政策的實施所要達到的目的或者所要產生的效果.

146. 充分就業(yè):并非指所有有工作能力而又要求有工作的人都能得到一個有一定工資報酬的工作機會,而是指扣除了季節(jié)性失業(yè),摩擦性失業(yè)和結構性失業(yè)的充分就業(yè).

147. 消費價格指數:又稱零售價格指數,是衡量家庭和個人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指標,是許多種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

148. 摩擦性失業(yè):是指由于勞動力市場的正?;顒佣斐傻氖I(yè).

149. 結構性失業(yè):是指由于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化,工人不能很快或完全適應新結構的要求而造成的失業(yè).

150. 周期性失業(yè):是指由于周期性爆發(fā)的經濟衰退而造成的失業(yè).

151. 物價穩(wěn)定:并不是指物價穩(wěn)定不變,而是要求將價格的上漲幅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152. 經濟增長:就是要求經濟的發(fā)展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要停滯或下降。

153.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是指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形勢,相應采取變動政府支出和稅收的措施,以消除經濟波動,謀求實現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目標.

154. 自動穩(wěn)定的財政政策:就是隨著經濟形勢的穩(wěn)定變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稅收自動發(fā)生增減變化,從而對經濟的波動發(fā)揮自動抵消的作用,

155. 貨幣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特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節(jié)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經濟活動水平的指導原則以及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156.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yè)銀行在吸收到存款之后并不應該也不可能將所有資金全部放貸出去,而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存款交存中央銀行作為準備金,這里所說的一定比例實際上就

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157. 再貼現率:當商業(yè)銀行面臨資金不足時,可以用手中的票據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貼現,實際上就是向中央銀行申請的一種再貸款,當然這種再貸款并不是無償的,商業(yè)銀行向中央銀行

所支付的利息比率就稱為再貼現率

159. 財政監(jiān)督※:是指各種財政監(jiān)督主體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財政運行全過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實施的全方位的監(jiān)察和督導。

160. 專業(yè)監(jiān)督:是指財政專職監(jiān)督機構進行的檢查,審計和監(jiān)督.

161. 群眾監(jiān)督:是指各部門,各單位及廣大職工群眾對財政及相關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監(jiān)督.

自考00060財政學名詞解釋

162. 一般監(jiān)督:指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書面報告和統計資料的綜合分析對比,判別存在的問題中那些是客觀原因造成的,那些是主觀原因造成的,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

行糾正.

163. 重點監(jiān)督※:指在對通過一般監(jiān)督措施而發(fā)現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后,進一步找出主攻方向,抓住影響全局的或帶有普遍性重點地區(qū),部門或問題,深入調查研究,以提出切實可行

的解決辦法和措施.

164. 事前監(jiān)督 :是指在各級政府預算和單位預算成立之前,對預算編制,審核和批準的過程進行的檢查監(jiān)督.

165. 事中監(jiān)督:是指在財政總預算,單位預算和各項財務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的監(jiān)督.

166. 事后監(jiān)督:是指政府預算和單位財務收支事項發(fā)生后,對執(zhí)行結果進行的一種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分析.

167. 財政監(jiān)督職能:是指財政在分配和調節(jié)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過程中,對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活動進行綜合反映與規(guī)范制約的客觀功能.

168. 專項監(jiān)督※:是針對財政管理中的某一方面進行的專門性監(jiān)督.

169. 財政監(jiān)督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監(jiān)督客體,即監(jiān)督對象的外延.財政分配和調節(jié)的宏觀性和綜合性,決定了財政監(jiān)督內容的復雜性和廣泛性.

170. 分割稅額:指先統一征收,然后再將稅收收入的總額按照一定比例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加以分割

171. 分割稅率:是一種按稅源實行分率計征的方式,即由各級財政對同一課稅對象按照不同的稅率征收

172. 分割稅種:在稅收立法權、稅目增減權和稅率的調整權等稅收權限主要集中與中央的條件下,針對各級政府行使職能的需要,把不同稅種的收入分割給各個級次的政府財政。 173. 分割稅制:指分別設立中央稅和地方稅兩個相互獨立的稅收制度和稅收管理體系

174. 分稅制:就是將國家的全部稅種在中央和地方之間進行劃分,確定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收入范圍,以保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職能的順利實現

175. 政府間轉移支付※:是指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彼此之間在既定的職責范圍、支出責任和稅收劃分框架下所進行的財政資金的相互轉移。

176. 稅收寄征 :是指上級政府在對某一稅基采用自己的稅率對同一稅基課征,而后將這種稅款發(fā)給下級政府,它是分割稅率的一種方式

177. 一般性撥款:是一種不附帶使用條件或沒有指定資金用途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形式

178. 配套性撥款※:在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實施轉移支付時,同時也要求下級政府拿出相應的配套資金的轉移支付形式

179. 非配套性撥款:指在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實施轉移支付時,并不要求下級政府拿出配套資金的轉移支付形式。

180. 事權與財權相對稱原則:要求先明確中央與地方的事權,然后依據各自的權責確定相應的財權,大小對稱

181. 全國性公共物品或服務:是指那些與國家整體有關的,各位社會成員均可享用的物品和服務.

182. 稅收資本化 :資本還原,生產要素購買者將所購生產要素未來應納稅款,通過從購入價格中預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轉嫁給生產要素的出售者

183. 政府預算的公開性原則 :要求預算收支必須經過立法機關審議,而且要采取一定形式向社會公布,接受監(jiān)督。

184. 資本性預算

185. 地方性公共物品

186. 消費性增值稅 :將計稅依據價值構成中所包含的固定資產部門一次性排除,就國民經濟總體而言,由于其總之與全部消費品一致,因此稱之為消費型增值稅

187. 財政直接監(jiān)督 :包括對財政資金自身運動的監(jiān)督和對預算活動有直接關系的資金監(jiān)督兩部分

188. 政府間事權劃分 :是政府職能在各級政府間進行分工的具體體現,也是財政分權管理體制的基本內容和制度保障。

相關文章

考試大綱